三掌门 > 读书成神豪 > 第186章庄生晓梦迷蝴蝶

第186章庄生晓梦迷蝴蝶


  无论是记忆宫殿还是联觉,这些带给章杉的震撼都是无比巨大的!

  但很快章杉就陷入了疑惑,为什么他的记忆宫殿如此奇怪?

  对于多数人来说记忆宫殿应该是在清醒条件下主观构筑的,章杉的记忆宫殿虽然也是主观构成的,但是此时的他远远说不上清醒,甚至整个人都是在睡梦中~

  是他的记忆宫殿只能通过梦境进入?

  还是说他所谓的记忆宫殿是一个梦???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某些阶段的睡眠时产生的想像中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

  章杉宁愿相信记忆宫殿是由梦境进入,也不愿意相信记忆宫殿是梦。

  因为梦太复杂,而且玄妙了!

  哪怕是今天,人们也尚未真正理解梦的内容、机制和作用。

  也正因为梦的神妙,自从史前时期开始,梦就是哲学和宗教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猜想。

  章杉记得在西方还有一门研究梦的科学学科称作梦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在1900年代早期的许多著作中阐述了梦的理论和解释。

  他将梦解释为人们深处的欲望和焦虑的表现,通常会和被压抑的童年记忆或者欲望有关。

  在《梦的解析》(1899)中,弗洛伊德发展了一套解释梦的心理技术,设计了许多规则来解释梦中出现的符号和主题。

  但对梦研究的不止是弗洛伊德一个人,也不止是他的一种理论。

  诸如,很多人也相信作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间,那是发生在睡眠后期的一种浅睡状态,其特色为快速的眼球水平运动、桥脑的刺激、呼吸与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暂时性的肢体麻痹。

  梦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睡眠阶段中,不过这时的梦并不真切也难以记忆。

  梦的长度长短不一,可能只有几秒钟,也可能长达20-30分钟。

  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做梦的人当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时候,很容易就醒过来!

  意识到这点,章杉很快就清晰了~

  如果这里是一个梦的话,他应该早就醒过来了~

  还是说虽然已经意识到这是梦了,但是他在有意识地控梦。

  控梦需要做梦者自己知道身在梦中,才可能达至改变。

  知觉(醒觉),想控制梦境的人必须先要知道自己身处梦中,并相信梦境是能够随心改变,从而激发大脑思考部分活跃。

  当思考部分活跃起来后,便能够按自己思想去改变梦境的内容,然而作梦者意志必须坚定,否则大脑传出的冲击波较原先未被处理的冲击波弱,梦境内容将不会被改变。

  章杉自忖意志倒是足够坚定,但是控梦不大可能吧!

  多数人也认为控梦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当人进入梦境后,自我意识便会失去,自己将不能判断出是否在梦中~

  那不是梦的话,就是事实了,回想起记忆宫殿,章杉莫名其妙地想起德语中的一个词——Raum。

  这个词是空间的意思~

  记忆宫殿以酒吧的形式具现,无疑表明其具有很明显的空间性。

  空间,是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的三维范围。

  但章杉觉得记忆宫殿这种空间明显不是物理学上的概念!

  似乎也不是数学上的空间,反而有很多哲学意味的样子!

  没来由突然想到了老子以及他的思想!

  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

  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某德。

  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更倾向于“描述空间”和“价值空间”。

  因为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无疑同时具有描述性和价值成果。

  章杉真没想到老子的思想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适性~

  不过也不难想到,毕竟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都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开。

  这个问题情境就是:一个待定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未知或不确定的广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认定的目标(可能很近很具体,也可能很远很模糊)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走路方式”以保证恒常行进?

  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类推潜力。

  拥有类推潜力,使得老子之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老子所讨论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广阔的领域和绵长的时间里都值得奉行的理想范式,是行动者行进于一切“事件丛林”都值得恒常持守的普遍行为规范。它超越于对具体环境或具体对象物的具体认知之上,因而也就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境。这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常普适性”。

  或许是读《道德经》多了的缘故,章杉虽然坚定马克思唯物主义!

  但如果说在儒道释中硬要选择其一的话,明显倾向于道家。

  老子道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蕴涵。

  老子所主张的“应该”对各种行为主体适用也就对各国适用,它的“恒常普适性”决定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国情环境。



  当方法所服务的目标推向久远,方法论意义上的取舍可以接近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一个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将广大领域与绵长时间范围里所有可行的目标纳入一个重新加以灵活考量的框架。这可以为普世价值的探究奠定一个更为明晰可靠的根基。

  思考的虽然有点远,但章杉既确定了所谓的记忆空间不是梦,也明确了记忆空间的性质。

  那么他天亮之后无非就是这样的任务了~

  主线任务是确定一下记忆空间是不是只能在梦境下开启。

  支线任务则有两个:

  一个是学习绘画知识,以便充分运用联觉这项能力;

  二是进一步补充一下《老子》的道论思想~

  接下来章杉也不再胡思乱想了,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推崇老子哲学,他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了未来人类文明将要达到的状况。”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

  美国哲学学者卡普拉著有《物理学之道》一书。他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高能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能》一书中说:“在许多伟大的传统中,中国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表示,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就包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

  许多大数据科学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方法有一些特别的可供分析大数据的启示,比如潜变量与指标方法等

  《老子》,先秦时期的古籍,又名《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1]。《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经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经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将《道德经》译为梵语;唐玄宗时,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书上下篇”,据帛书本为上篇〈德〉、下篇〈道〉;通行本为〈道〉在上,〈德〉在下。上、下篇在各版本分章不定。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最早出自刘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2]。严遵《老子指归》,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有分章符号,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的格局[3][4]。北大汉简本为德经四十四章,道经三十三章[5]。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与“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理,而多以政治为旨归,对传统思想、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通行的注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传最广。

  老子主张尚古主义,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转向虚静的道,人类的文明愈进展,离道的本性愈远。所谓仁义智能忠孝,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古时没有其名目,却有其实;后世空有其名,却离其实甚远。老子论生活,分为修己和治人两方面。修己方面,主张不争、无尤、任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知足知止。治人方面,老子主张统治天下的圣人须无欲“得一”,常使民无知,弃绝智能。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说法“欠沉重”,有矛盾,治天下不能无所作为,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所谓无欲无为根本不能实现。老子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政治,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讲道德仁义人生愈乱,于是感到教育、政治、智能都没有功效。这种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时代,可说是“乱世哲学”。

  老子“修道而养寿”(司马迁语),他用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中国人传统敬老爱老,对老人的教诲特别重视,对老人的年龄也记得非常清楚,司马迁不可能乱说。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而是因为他长寿,是有名的寿星公。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派生,而“有”从“无”所派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

  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可以从纯粹的方法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其论点大致如下:

  第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支军队、一项在建工程所组合的集群,甚至整个宇宙系统等)为达目的该如何取道的探究;

  第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第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第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该如何选择“道路”以便更好地达成“目的地”的探究。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是关于“我们应该怎么走”的评说与劝谕,而不是关于“它们在怎么走”的客观描写或具体叙事。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第五,道德经有许多后由科学家发展的方法及方法属性概述,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变量方法和精神资本等等。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23/23928/6307064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