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门 > 迎接紫薇圣人 >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六)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六)


&1t;/p>

        接上一节,该节段落的阐述包含了上古之人对于天地的认识。&1t;/p>

        其三,《五运行大论篇》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1t;/p>

        (翻译:变化的功用,天显示星象,地显示形状。日月五星围绕在太空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大地,所以载运各类有形的类别。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气的星象。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仍然可以晓得。)&1t;/p>

        该段讲述天地如何运化出自然规律,此外还可获知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人是阴阳合和而成,阳来自天之精气,阴来自地之形质,既然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同理人的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也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灵魂是根本,肉体是枝叶,而最本质上根本与枝叶是同种东西。第二,世界多姿多彩繁纷复杂,然而万物离不开阴阳,只要回归根本,哪怕足不出户,仍然可以通晓世界最深刻的道理,正如文中所言“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1t;/p>

        其四,《五运行大论篇》:“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1t;/p>

        (翻译: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岐伯说:大地在人的下面,太空的中间。黄帝说:它在太空中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说:大气将他举起。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所以让“无”变为“有”,化生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1t;/p>

        该段阐述了六气如何参与天地化生万物,另外可知,古人对于地球的认识并不是现代人头脑里的天圆地方,大气举之的意思是巨大的能量托举起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之所以悬浮在太空之中,是宇宙间四种基本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大家请注意奥,我可没有否认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认同。&1t;/p>

        其五,《五运行大论篇》曰:“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1t;/p>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1t;/p>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1t;/p>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1t;/p>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1t;/p>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1t;/p>

        这段具体而详细的讲述了六气的品性、参与生化万物的过程,并与人体的构成做出呼应,同时阐述了人类情志与五藏的相生相克。因其段落较长,又比较好理解,暂且省略翻译。从结尾可以得知,五运之气本无所谓邪正,只是因为不当其位而成为邪气。例如春季风、夏季热、长夏湿、秋季燥、冬季寒,其更换交替具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就唤做五气当其位。但有时候五气又可出现于非己当令之时,这就是一种反常情况,例如风木之气,应于春季当令,若出现于冬季,则成为木邪之气。&1t;/p>

        所以,世上本来没有歪风邪气,邪气与正气本是同种东西,只是因为其不当位,故成为邪气。所以歪风邪气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说的直白些,什么样的季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节气,如果该季节出现了反常的气候,那这种气候就是歪风邪气,比如冬季本该寒冷,假如异常温暖,那这种气候就会产生歪风邪气,人也会相应生病。运用到人事上,就是所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t;/p>

        其六,《气交变大论篇》曰:“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1t;/p>

        (翻译:五运的执政如同权衡,太过的就加以压制,不及的就加以辅助,与正常生化相应,令异常变化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成收藏的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丢失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神明为之纪元,阴阳为之往复,寒暑彰显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1t;/p>

        该段讲述了五运执政自然变化的原理,其实归根结底是阴阳的互相转化,就像一个七巧板,让它始终保持平衡,抬高的压下去,压低的抬上去。《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这个意思。&1t;/p>

        &1t;/p>

        &1t;/p>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39/39840/180490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