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门 > 迎接紫薇圣人 > 20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1t;/p>

        (翻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挫折其锐气,解决其纷争,混合其光芒,齐同其尘世,就是玄同。所以不可得到而亲近,不可得到而疏远,不可得到而受利,不可得到而伤害,不可得到而显贵,不可得到而低贱,所以作为天下之贵。)&1t;/p>

        (备注:上文讲古代善为道者如何治世,该段则阐述无为治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t;/p>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单独拿出讲,则言语犹如弓弩之,是招惹是非的源头,但结合上下文是指,无为治世可用心体悟,不可大肆宣扬,一旦宣扬,就不再是无为治世。故智者不言,而言者不智。&1t;/p>

        3、“玄同”,即最大的同,亦即视万物为一,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其方法。锐,即锐气,有造作之意,挫折其锐气即防止其造作,故能解决纷争;和其光,即和同世人智慧之光,所有颜色的光能混同为一,世人所有的智慧也能混同为一,故能同其尘世。&1t;/p>

        4、玄同即合一,“一”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所有皆混同于一起,迎之不见其,随之不见其后,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但该句并非“道”不可得而亲疏害贵所以作为天下贵之意,道化生天下万物,本即为最贵,此处为(治天下者)达到玄同境界,世人便不可对其有亲疏害贵,所以能成为天下贵之意。“佛”即如此,世人不可亲不可疏不可害不可贵,但“佛”为天下贵。&1t;/p>

        5、“挫其锐”。其,指治天下者,并非人民。人心,是最难治理的东西,治理人心好比手腕缠蛇而使其咬人。治天下唯正己,而使民心自然。正己修身则礼自成,是以《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一字之间见大义,重结果而轻过程,无及于己者不书,人之事以其讣告知会为准,是以《左转》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1t;/p>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1t;/p>

        (翻译:知道(常人)不知道的,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是祸患。圣人没有祸患,因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正因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所以没有祸患。)&1t;/p>

        (备注:1、上文讲以智治国是为国贼;又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为天下贵,可知智慧对于个人也是祸患,该段则以圣人不病为例为此做出解释。&1t;/p>

        2、“知道常人不知道的就是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就是祸患”,这是普通人的世俗观念,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圣人生于天地,法天则地,玄德深矣,与物反矣,这才是大智慧。故不知常人所知,不与外物相接,紧守内心宁静而不生祸患。&1t;/p>

        3、“圣人不病”。不世俗者不一定为圣人,但圣人一定不生世俗之病。那世俗人有哪些通病呢?《齐物论》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通病一:先有是非后有成见。&1t;/p>

        《列御寇》曰: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通病二:自以为是。世俗人小识小智,离不开赠送与酬答,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却想着兼济天下疏导万物,以为这样就能物我相容合同于道。若如此,早已被世俗之事纷扰迷惑,身形劳苦拘累而不能了解太初。世人多管中窥豹之徒,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1t;/p>

        所以《大宗师》对于人的境界高下也做了一个标准,且看你在那一层: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1t;/p>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t;/p>

        (翻译:弯曲则保全,屈枉则直伸,低洼则充盈,陈旧则更新,缺少则获得,过多则迷惑。所以圣人抱守“一”作为天下表率。不自我表现,因此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他争。古时所谓“曲则全”者,难道会是空话吗!确实能保全而回归。)&1t;/p>

        (备注:1、世俗人的智慧,是非分明,曲全枉直,洼盈旧新,各自有分。面对繁杂的世界,大师却告诉人们“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自己连同世人一起迷惑而不能复返。只有圣人知道阴阳是互相转换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上段讲“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该段则得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结论。&1t;/p>

        2、圣人处阴阳之和而无偏执,故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此圣人所以可治天下也。&1t;/p>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齐物论》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1t;/p>

        意思是说:万物无不没有彼方,无不没有此方。从彼方则不见此,从此方则可自知。所以说,彼从此出,此也从彼出。彼此是相对而生的。虽然如此,刚刚出生也就是刚刚开始走向死亡,刚刚死亡也就是刚刚走向新生;刚刚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不可以,刚刚不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可以;因为是(这个道理)所以不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是(这个道理)。因此圣人不走这个道路而一切凭上天定夺(常有司杀者杀,此之谓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原因,也阐明了万物玄同之理与圣人无为的原由。&1t;/p>

        5、《齐物论》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1t;/p>

        我们的科学家,哪怕伟大如爱因斯坦,都像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繁杂世界里迷惑惘乱!难道不是太可笑么,苦苦寻求宇宙大一统,却不知万物皆是相同。能不被迷惑的大概只有圣人吧!&1t;/p>

        6、《阴阳清浊》曰:“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这段话告诉人们,一个人真的能够改变全世界。《礼记·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2,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1t;/p>

        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反者道之动,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争。另《礼记·乐记》亦有解释,且作为参考: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min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诸外,而民莫不承顺。)&1t;/p>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6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t;/p>

        (翻译:从出生到死亡。生存领域的人,十占其三。死亡领域的人,十占其三。人活着,在死亡领域内活动的,也十占其三。什么原因呢?因为其奉养丰厚。原来听说善于养护生命者,6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战争中也不会触及兵器,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其身无处容纳利刃。什么原因呢?因为其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1t;/p>

        (备注:1、上段讲“曲则全”,该段则讲从生到死的过程,以善摄生者的角度阐述全生之理。&1t;/p>

        2、“生之徒”,即不会早夭而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死之徒”,即被死亡笼罩的,必定中途夭折的普通人,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即人活着但随时遭受死亡威胁的普通人,或许会早夭,或许可正常死亡。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以其生生之厚”,即想求得更丰厚的涵养。而余下十分之一,则是可尽享寿命者。故而“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上古天真论》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1t;/p>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t;/p>

        可知上古之人不但可终享天年,而且终死不会衰老,后人皆失道,逆阴阳而行,故多有早夭者,多半百而衰者,基本不得终享天年。至于原因,后文也给出了原因:“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t;/p>

        3、“6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并非指善摄生者养生到一定境界运气也会跟着变好,而是善摄生者不会在兕虎出没的路上行走,不会去充军打仗,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不死,即“以其无死地”。圣人善养生,故圣人无疾长生。也许你有疑问,圣人不作不假,但天灾人祸这种事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天下突然掉下石头,地上突然生地震这种事情圣人也能提前躲开吗,如果能,那圣人岂不就是神了?答案是肯定的,人们一直说“神圣神圣”,神虽在前,圣也不遑多让,圣人法天则地,精神与天地相容,天地亦为其手脚之延伸,故能明察秋毫。《仲尼》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于是你应该知道,若是神圣脱离死地,也便与凡人无二,所以神仙下凡也会被人教做人。人们经常祈求神佛保佑,那神佛又该求谁呢?答案是神佛不会陷入困境,亦无死地,也不必有求于谁。&1t;/p>

        4、善养生者无死地,人们一直在说养生,那么究竟何谓养生?《养生主》有这样一则典故:&1t;/p>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1t;/p>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1t;/p>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t;/p>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t;/p>

        这则故事翻来倒去,所谓养生者无非一个“顺”字,人对于身体的使用正犹如厨子对于刀的使用,顺而天道无伤,人则度百岁而身体无衰,逆则早衰而中道夭折。正常人壮年之后,倒行逆施的后果就慢慢显现,脉衰则面焦堕,脏衰则齿落形坏,加之筋骨解堕,体重善忘,佝偻跛行。人们认为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人们以为每个人都会死,但实际上衰老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而真人则会得到永生。&1t;/p>

        其实不仅是养生,治理国家同样如此,无非一个“顺”字。《师传》曰:“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海论》曰:“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1t;/p>

        逆阴阳而行,精气则会大大损耗,人就会衰老,而衰老又会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受到制约,则精气便会相应的减少损耗,所以对于自身而言,衰老又象一种制约机制,以限制人们的活动的方式,达到减少精气消耗的目的,进而最大可能的去延缓人的夭折。&1t;/p>

        既然提到养生,那么在被阴阳主宰的这个复杂世界里,普通人要如何养生呢?答案当然是调和阴阳,那么且简单阐述养生与时间上的大体对应做法:&1t;/p>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1t;/p>

        春三月,此谓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t;/p>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1t;/p>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1t;/p>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1t;/p>

        《金匮真言论篇》曰:&1t;/p>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1t;/p>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1t;/p>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1t;/p>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1t;/p>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1t;/p>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豀。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1t;/p>

        以上两段为四季养生法。&1t;/p>

        《生气通天论篇》曰:&1t;/p>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1t;/p>

        《金匮真言论篇》:&1t;/p>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1t;/p>

        以上两段为日常养生法。另外综合以上几段,你应该知道,早与晚的标准,并非固定的时间,而是日出和日落。&1t;/p>

        此外,阴阳的调和,两性关系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单身生活方式可能存在多种严重的健康隐患,单身女性比结婚女性寿命平均低7—15年,而单身男性比结婚男性寿命低8—17年。食与色,不可贪多,亦不可尽弃。当人类丢掉所有的纹饰,食与色便是人的本性,这便是佛教无法教化所有人民的原因之一。人民皆欲顺其志,而佛教则让弟子摒弃了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当然我深信不移,佛教最初的目的是让人自我约束清静无为,舍弃“生生之厚”,而后世却走入极端,念歪了经,注重形式却舍弃了精髓。既然两性关系如此重要,那就必须专门拿出足够的篇幅来详解。下面且让我再掀开另一本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布满灰尘的上古书籍:《素女经》。&1t;/p>

        &1t;/p>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39/39840/185890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