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门 > 明史帝仙传 > 第15章 十四章明君——至仁至礼

第15章 十四章明君——至仁至礼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即朱标病死的同一年,朱元璋执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在老朱心里或许有对朱标的愧疚,更或许是对朱允炆至孝褒奖,

        但其实朱允炆并不想当这个皇太孙,因为朱标之死还没有令他的心完全平复下来,也还没准备好,加之朱标曾跟他说”不入仕途也罢,以我为鉴”。

        父亲的死对于才十五岁的他,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阴影,让他觉得这个储君的位置内外交困,心力交瘁,精神上的压力过大,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也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

        但是允文知道,祖父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再加上六十五岁的祖父才经丧子之痛,如果拒绝的话,会令老人的痛苦更雪上加霜,于是他没有表达过他内心的真实意愿,他始终是一个孝顺的人。

        犹为奇怪的是,允文对祖父的感情,有时居然令他感到比父亲更亲近一些,因为在旁人眼中,性格强势,

        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生杀予夺的爷爷,对他来说真的是慈爱有加,每次不管爷爷碰到什么烦恼的事,只要见到允文,都会欢喜,百般疼爱,从没有疾言厉色。

        其实朱元璋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是合乎情理,情有可原、有迹可循的,因为朱毕竟年纪大了,他最敬最爱的马皇后离他而去,久矣!

        而曾付予无限希望与理想的儿子朱标也先他而去,朱真的在心里感到无依无靠了,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滋味,让英雄一世的朱元璋也落寞凄凉,无限悲哀。

        他杀掉了那么多与他出生入死,铁蹄征战,功勋卓著,开国辅业的文臣武将,杀得让他也不敢相信任何人,狭隘的小农意识还是容不得半点对他皇权觊觎的外人。

        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他对谁都怀疑,猜忌让他一次又一次举起屠刀杀戮,私心使他把所有的望向他的目光都看成了居心叵测,不怀好意!

        为了后代子孙不受他同样的苦,他不惜以杀光开国功臣的极端作法与代价来维护巩固他的皇权,设立锦衣卫东西厂,令所有当官者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监视与控制,

        他是很强,但是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理解他,只有人背后诅咒他,天下人都会对他不满,更没有人真正爱他。

        然而允文在他心里的位置就不一样,一,是他亲孙子,二,允文非常孝顺,从不逆他龙鳞。三,吸取朱标的教训,不再严厉苛责于允文。

        朱允文是他最后的希望与选择,他为允文准备好了天下都尊崇的大儒来辅佐他,他精心策划了所有军权兵力都掌握在他几个儿子的手中,天下始终是他朱家的,江山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终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

        重病期间,因太祖性情刚烈,病中脾气更甚,周围人等莫不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生怕触怒龙颜,唯恐丢掉性命,

        允文又主动承担责任,尽心尽力服伺朱元璋,相比此前十五岁那年的护理工作,允文更做得体贴周到,事事合礼,人人敬服,

        好几次都令朱元璋老泪纵横,宫中之人莫不赞许允文之仁义孝心,朱元璋临终,耳语允文:“孙儿,记得朕昔年得两宝,藏于东岳行宫,你有难时记得去取,可保大业无忧。”

        太祖崩!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允炆感太祖之慈爱,按照古礼,祖父或父亲去世,子孙得守孝3年。但考虑到朝廷国务繁忙,皇帝守孝可“日等同月”,

        即天子守孝一天可算一月,如此,天子守孝满三十六天就可算守孝三年。但允炆想到祖父对自己的慈爱却伤心不已,他下诏书说自己要为祖父实打实守孝3年。

        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初登大宝,广施仁政,体恤民情,大赦天下!昔太祖在时,律法极严,犯者动则被处死,

        且不时颁布“诰”来补充律法未尽事项,同时以“榜文”列举典型案例,并要求《大明律》将“诰”“榜文”收录在附则。

        太祖命允炆,参照历朝刑法,修正《大明律》,允炆觉祖父之法过严,“诰”与“榜文”中定下的惩罚尤其如此。

        便劝说祖父取消这样的条款,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条,天下皆颂其德。足见允文之德不独予祖与父,也是惠及天下苍生。

        即位后,允文又禁止以诰为据判案定罪,同时停止公布榜文,等于进一步修订了法律中的严苛条文。

        元末,张士诚踞苏松区域,多施仁政,深得民心,据传太祖当年攻打此地尤为艰苦。开国后,太祖对此地域,报复性地课以重赋,每亩地征税2~3斗,

        且规定“苏松人不得官户部”。其时苏松耕地只有天下的1/88,缴纳的赋税却占到了全国的95。

        允炆即位后,下诏大幅减免苏松赋税,将征收标准降到每亩不超过一斗,同时允许苏松人入户部为官。

        皇权排他,需一权独大,以保子孙享富贵荣华。太祖建政后,为了牢固控制国之大政,将儿子派到各地做诸侯王,

        在他掌权时当然不会有事,毕竟他是父亲,有巨大的威性、能力和伦理道德优势。但轮到建文执政,诸侯王皆是叔父,心里未把皇帝真当回事了,有甚者在其封地为胡作非为,

        令建文帝忧心不已,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建文帝决定削藩。他先是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等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秉性刚烈,强不受辱,在得知朱允炆要抓他时,携全家老少自焚而亡。此举极大惊吓仁厚善良的建文帝,他开始后悔以前的削藩。

        甚至在朱棣起兵作乱时,还要求官军不得伤及朱棣,“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对于臣子,建文帝也仁义有加。

        朱棣作乱时,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声称自己是“靖难”,而且仗打得越久,官方丢的地盘越多,换上别的皇帝,早就以处死齐泰与黄子澄为代价与对方和解,

        但建文帝不是这样,虽然一度他表面上也要求齐秦、黄子澄离京,实际上却是派他们外出秘密募兵。

        李景隆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受命统帅60万大军与朱棣作战,优势明显,敌寡己众,却屡战屡败,白沟河一役更是败得惨不忍睹,官军被斩首数万,溺死10余万。

        后李景隆兵败回朝,连最初极力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当廷痛哭“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宗社,励将士”吏部左侍郎练子宁还当廷抓住李景隆,数其罪,请诛之!

        帝尚顾念景隆是表兄弟,不忍治罪,练愤激叩首大呼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无赦臣!”因大哭求死!

        方孝孺等十八人殿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围殴景隆,并有监察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建文帝依然不忍心治他的罪,后来甚至还将与朱棣和谈的重任托付给他。

        建文帝至仁至礼,其人格力量,从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大批文武大臣在大势已去之际甘于赴难,可见一斑!

        后世有人论述:真正毁掉建文帝的不是他的仁爱,而是不让他好好施仁爱的皇权体制。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87975/87975540/66818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