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门 > 迎接紫薇圣人 > 第十八章 再谈中医

第十八章 再谈中医


&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样一层层缩小目标,病灶自然无处可逃,问诊自然不会出错。好比要量一个物件的精确长度,自然是先从大处着手,精确到米,然后精确到分米厘米毫米。现代医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拿到一把尺子,量到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出了问题。&1t;/p>

        既然诊病有先后顺序,那治疗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那是当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明确指出,病邪来势凶猛,应当早现早治疗。当人感觉到病邪的侵害时,一般都已经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此时再进行治疗一般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半死半生的地步。现代医师便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治病,起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虽然失败率高的惊人,然而被人自动忽视,但它的力挽狂澜却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赫赫有名。&1t;/p>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的治病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在病未萌时便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从不被现代人重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孰优孰劣相信自有定论。&1t;/p>

        此外还能看出,中医并非孤立的学科,它甚至将治病与治国都能联系起来,所以你应该知道,虽然世界很大,但道理是共通的。当然中医更多的是将人与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比如阴阳、三部九侯、四时五行、九野八方等。所以,哪怕是针对同一种病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那怕是诊病也有不同的方法。且先来看一下《内经》问诊的方法:&1t;/p>

        《玉机真藏论篇》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到了观察形气与脉象,以及病情展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形气相得其实是阴阳和顺的外在表现。&1t;/p>

        《三部九候论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提到了治病不能贸然而行,虽然病情形因人而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以平为期”,也就是阴阳平衡为止。我们只是截取部分,但你一定要遍观全文,目光放的宽广,狭义只适用于部分,整体才是真相。&1t;/p>

        且再来看同一种病不同治法的原因。《异法方宜论篇》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1t;/p>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1t;/p>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1t;/p>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1t;/p>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1t;/p>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1t;/p>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1t;/p>

        地势不同便会导致天气不一,哪怕是同一种病,也会因自然的原因导致病灶不同,故而治疗方法与出处大相径庭。《内经》网罗天地博大精深,是一门杂合的学问,当人们开始尝试去理解它时,便触动了这庞大学问的一个分支,所以你很难理解诸如“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盐者胜血”等许多语句很正常。也许现代的学问,你学艺术不必懂得数学,学物理不必懂得音乐,但若要全面深入了解《内经》,也许你要懂得《周易》、《老子》,或者还有《庄子》、《山海经》,甚至是道家的佛家的重要典籍,反之亦然。但那又是几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希望大家不要望而却步,且继续看下去。&1t;/p>

        那么引起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脉别论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很明显,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于勉强自己。不仅仅是身体,也包括精神。当人过于勉强自己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然后病邪便会悄悄侵入。权威调查现,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人,科学家们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如今世界的价值观,使得男性总是要面临比女性更巨大的压力,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因此常常太过于勉强自己,面临疾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伤害身体,因而造成短命。&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同样的,病邪也分为“寒暑燥湿风”五大类。《玉机真藏论篇》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可知风邪是生病的最广泛原因。&1t;/p>

        普通人的医学观点,生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原体,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其实含有病原体而不生病,或者携带病原体而不病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两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落点不同,一个是生病的原因,另一个是生病的结果。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本质的变化自然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生病也是同样的,所以便有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我不必做什么高深的解释,现实生活中有人告诉你吹风受凉感冒和中了感冒病毒你的理解是一样的。那疾病又是怎样传化的呢?&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粗略的阐述了病情四季的传化,讲到了疾病的蛰伏与生。《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是上文简单的解释。&1t;/p>

        《藏气法时论篇》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1t;/p>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1t;/p>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1t;/p>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1t;/p>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1t;/p>

        这是五藏在五季疾病的传化,而且说明了其日中症状、禁忌与补泻方法。至于天干地支与五行五季的对应关系及原因还请大家仔细领悟《天元纪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等重点篇章。&1t;/p>

        《玉机真藏论篇》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是以风邪从五藏的传化上具体分析病情的转移,以及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判人的生死。&1t;/p>

        不过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疾病的传化,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难免受到各种影响,尤其又以情志的变化影响最大,使其病情不按正常传化而加重。《玉机真藏论篇》曰:“然其卒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悲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平静的心境,病重则传化减缓,病轻则身体自动调节病愈。&1t;/p>

        也许你会说,真是笑话,人类本就是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是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本来生活艰难,现在你居然连喜怒哀乐都要剥夺,真是混蛋。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1t;/p>

        我想说是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一个安静而愉悦的世界(我指的是心境),那是人类进化的的方向。另外就不得不提宗教了,我们虽然不懂宗教教义,但宗教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指引人所走的道路,与该终极社会形态不会相差太远,只是有的走了一半,有的走了大半,只是教徒从不能理解。最次,摒除杂念,抛弃欲望,却实实在在对身体的健康,以及人的寿命起到积极地作用。《生气通天论篇》曰:“故风者,百病之害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如果造成身体大虚,而此时又有外邪突然侵入,造成严重影响,后果怕是凶多吉少。《玉机真藏论篇》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如果现真藏脉,人也是必死无疑。至于何谓真藏脉,我们在后文解释。该段上文又有叙述,是对于疾病传化、是否可知以及判断生死之期的总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1t;/p>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1t;/p>

        这里用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胜可以理解为克,舍可以理解为反生,不胜可以理解为反克。分辨于阳,知病之所来,分辨于阴,可知死期。现代医学,从病的表象入手,治病不求与本,就好像与影子搏斗,我很想将一个笑话分享给大家:有某人畏鬼,一晚月下独行,见一黑影尾随,心里大恐,疾驰归,影亦急随。其人大怒,回搏战其影,影亦相搏之。其人大呼,鬼力甚大!更搏之,力竭而亡。&1t;/p>

        现代医学者缺乏反思,反而自视甚高,本来就愚昧,却又将医学进行细分,划分了无数的科目,心脏科、肾科、皮肤科、眼科……从未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更从未想过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空口无凭,下面且看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1t;/p>

        &1t;/p>

        &1t;/p>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39/39840/178738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