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门 > 迎接紫薇圣人 > 第十九章 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第十九章 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1t;/p>

        人是天地化合的产物,因此人身的构造无处不应和着天地。也可以说,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人与自然界甚至整个宇宙无论是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有着相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天人相应,所以完全可以用自然界的形态功能来比拟说明或者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因此就有了“象”和“取象”,而那些隐藏起来的,不易被肉眼看到,却能被心感应到的,就叫做“藏象”。&1t;/p>

        没有天地便不会存在人类,这当然是废话一句,但曾经人类将“人定胜天”看作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许多年过去了,人类才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不过如沧海之一粟。于是,人类又稍稍自满,以为对自身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当人有这种认识时,才是真正渺小的开始。人们从不知道,人也可以真正的很伟大,像天地一般伟大。这个阐述并非语文中的夸张,而是一种事实,只是那时候的人并非寻常人,而是圣人。至于原因,后面再进行解释。&1t;/p>

        人们常说“父母大过天”,这是不对的,有天地而后有父母,而后有自身,所以婚礼的习俗要先拜天地,后拜父母。你一定要知道,你司空见惯的一些习俗里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比如说拜天地为何要朝向西北,这又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1t;/p>

        说回正题,欲知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且先来《内经》对于人的定义,《终始》曰:“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1t;/p>

        平人即普通人,脉应四时,寸口主五藏,人迎主六腑,故查寸口可知五脏,查人迎可知六腑。《海论》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1t;/p>

        这是人与地理的对应,但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得知许多其他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上古地理有东西南北四大海以及十二条大河,这些你在《山海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血气流淌于经隧之中)。下文我们只着重于这种对应关系,但你关注的应远大于此,因为对应关系太多,且只截取部分。&1t;/p>

        《宝命全形论篇》: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1t;/p>

        《阴阳别论篇》: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1t;/p>

        《阴阳系日月》: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1t;/p>

        《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1t;/p>

        《针解篇》: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1t;/p>

        这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个总述。&1t;/p>

        《生气通天论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1t;/p>

        这是阳气与一日之间的对应,以及注意事项。&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1t;/p>

        这是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的对应。&1t;/p>

        《脉要精微论篇》: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1t;/p>

        这是人体经脉与阴阳四时的对应关系。&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t;/p>

        这是人的情志与天地的对应关系。&1t;/p>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1t;/p>

        这是人体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取象。&1t;/p>

        《诊要经终论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1t;/p>

        这是五藏之气与十二月之天气的对应。&1t;/p>

        《六节藏象论篇》: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1t;/p>

        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与人体对之的对应。四形脏为胃、大肠、小肠、膀胱,五神脏为心肝脾肺肾,“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通天气而生神明,故名为神脏。《九针论》则阐述了人体与九野的相应:“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1t;/p>

        段落又提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等数理,《三部九侯论篇》则有更详细的阐述:“岐伯日: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便是三部九候的来历,且继续看下去:“帝曰:何谓三部?&1t;/p>

        歧怕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1t;/p>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1t;/p>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1t;/p>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1t;/p>

        歧怕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天必死矣。”&1t;/p>

        所以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所以你也知道了,睡觉时不要将内裤或者袜子裤子放在枕头下面,这并不是迷信。虽然一觉醒来,你并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就好像没人告诉你吸烟有害健康的话,吸完一支烟后你同样感觉良好。&1t;/p>

        三部九侯并非毫无意义的分类,不知此者根本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八正神明论篇》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1t;/p>

        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如何治未病,上工即是良医,正是运用三部九侯之理,观人冥冥而见常人之不见。《三部九侯论篇》又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以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邪胜,死也。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1t;/p>

        这是通过三部九侯诊病的具体描述,能预判疾病缓急与生死。按此标准,所有的现代医师以及几乎全部的中医医师都不能称之为工。另外,《六节藏象论篇》还提到一个标准: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里面运用到了《易经》和阴阳五行的一些知识,这里暂不详述。&1t;/p>

        我们从阴阳、四时五行、三部九侯等多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应与联系,但总的观点只有一个,整个人体都是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联系的。那么当人逆天地而行,又会怎样呢?&1t;/p>

        &1t;/p>

        &1t;/p>


  https://www.3zmwx.cc/files/article/html/39/39840/178738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3zmwx.cc。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wap.3zmwx.cc